連日來只見災情愈來愈嚴重的日本福島核電廠事件,讓原本堅信日本人絕對有能力能重建家園的我,現在也只能向老天祈求保佑,日本能平平安安的。

法國是使用核電比例最高的國家,他們雖然不是核電的發明者,但卻是主要核電技術的輸出國。從3月11號以來,法國幾乎除了日本地震,也沒在報什麼其他的新聞。法國電視上的節目,都在討論是否應該興建核電廠和是否有替代能源。在這一整段霧煞煞的法文中,一個關鍵句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法國,我們有59座核電廠,日本有55座,但是我們沒有地震...................”。

聽完這句話,心中想 “啊!哇利咧~那意思是你們法國人賣了那麼多的核電廠是沒把其他國家的人的命當命就是了喔!!”

當然啦,法國沒有這麼草率,但是這個事件又再一次讓我感受到,使用者情境(context)的重要性。法國在車諾比核爆事件後,發展了號稱不怕地震的核電建廠技術,但費用多25%。雖然日本不一定是使用法國的技術,但法國在核電廠製造的技術和經驗都最高,對其他國家的技術和經驗轉移絕對有很大的影響力,不過我很難想像,幾乎沒有天災的法國,沒有地震,沒有風災,幾乎不算有水災,是如何來了解地震所帶來的災害和影響,事故發生該如何應對,他們的安全手冊,有考慮到亞洲地狹人稠的居住型態,而掛出這樣的拍胸脯保證?不怕地震,是不怕幾級的地震? 不怕帶有海嘯的地震?不怕帶有火山爆發的地震? 我對核電廠不了解,但這些都是在使用者經驗設計,當我們要延用別人的設計時該問到的一些context的問題。

之前在”德國柏林的購票機”這一篇文章,闡述在設計產品時,沒有考慮使用者情境產生的後果;但除此之外,當我們在引用別人的成功經驗/設計時,更要去了解這個所謂成功設計所適用的情境,和我們現在要應用的情境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再從中去興利除弊。台灣非常喜歡複製”國外經驗”,但常常卻缺少了對自己社會環境和文化的檢視,甚至是信心。

複製別人的成功經驗,往往都無法獲得相同的成功,因為我們沒有同樣的天時、地利、人和;我們只能重新檢視我們自己的天時、地利、人和,和別人有什麼不同,來了解是否也能成功的關鍵。就像一些我們很愛的歐洲名車,在歐洲大陸使用的時候耐操耐用,德國Audi的計程車,就像我們運將最愛的Toyota一樣好用,但把他們搬到台灣來,可能過一兩年後就容易出現一些小問題,因為他們歐洲人他們當時在設計的時候,並不會去考慮到台灣這麼潮溼的環境,我們只能靠我們對自己的了解,促進產品和服務的品質。


舉一個輕鬆的例子來談談使用者情境的延用吧!
L1040658.JPG
法國普遍來說是相當注重人身及行車安全,所以除了在一些比較危險的地方,有精密的測速照相裝置外,自己的社區也可以決定在某些地段裝上一些測速”提示”器來貼心地提醒駕駛人現在的行車速度是否符合標準。這些比較簡化的測速提示器,通常會放在學校附近、行人穿越的地方、進城的入口,和施工的地方。

我們家的附近快進市區的地方也有一個,在這一個測速提示器之前,有一個很大的下坡路段,所以容易速度開的比較快,而經過這個大陡坡又會馬上進入市區的一個圓環,是馬上又要慢下來的,加上這附近還有一塊施工地,一些開的很慢的施工車經常來來往往,因此安裝了一個這樣的測速器來提醒駕駛人。

大約在測速器前的150公尺前先有設個限速50的告示,過了這個告示,駕駛人就可以從電子看板上看見自己行車速度的動態顯示。
Distance_PanneauAlert.jpg

如果你的速度在50以下,它就會顯示”好的行車速度”; 如果超過了50,它就會顯示”慢一點,限速50”。

 Panneau_BonneVitesse.jpg    Panneau_Ralentir.jpg
**因為動態的提示照相機照不出來,所以我把字加上去讓大家了解實際的情況

實際發生的情況可以參考下面的video:
 

我在這個地方觀察了兩個下午,發現這個測速提示器的效果似乎不錯,雖然我無法得知是否所有的駕駛人都有看到這個提示器,但大部分車速超過五十的,在提示器顯示訊息後,都有明顯地減速反應;而車速沒有超過五十的,有一半是維持目前的速度加減5,另一半也會愈來愈慢;不管車速是在五十以上或以下,並沒有觀察到有加速的車輛,所以可以算是一個相當成功的裝置。

假設我是一個熱心的里長伯,我看旁邊那個區用這個東西用的那麼好,我想說在我們這邊也來裝一個,顧到我們這一區居民的安全,為我下次的選舉也多了一項政績(心中暗笑 ^_^) ,所以我就上網找了一下這個東西怎麼用多少錢,找到以下的敘述:
......................................................................................
動態測速板
售價:4520歐元
功能:
使用電達偵測車輛的實際速度
偵測範圍在大約150公央以前,以電子動態顯示約3秒鐘
適用地點:
敏感地帶,例如進市區的入口,學校,行人穿越道,施工區。
http://www.formeco37.com/panneau-dynamique-vitesse-xml-212_231-1017.html
http://www.trafic.fr/signalisation-lumineuse-permanente-0-1.html
......................................................................................
里長伯心裡想:人家旁邊的區也是放在市區的入口,這個敘述也是說放在市區入口很有效,那我也要來放在我們這邊市區的入口!!

可能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在離我們家不遠的坎城(對啦!就是辦影展的那個地方啦!),也發現了兩個這樣的測速提示器。一個在安提布(Antibes)要進坎城(Cannes)市區的入口(不是高速那一條喔!),另一個在剛出了坎城市區往安提布開的方向。

從安提布進坎城的那條路旁邊很多商店,來往人車都多,很多車子也都停在路邊,相對感覺路比較小,大部分的時間也開快不到哪裡去;因為去坎城的人多,所以常常都是車子挨著車子,也因為通常前後都有車,我經過的時候常常都搞不清楚他的那個速度是倒底是在講哪輛車,本著實驗的精神,我就會一直對照測速器的速度和自己的速度,看從哪一個距離才開始顯示我的速度,我對了好幾次都還是搞不清楚,而且因為精神沒很集中在看路,有一次還差點要撞到前面突然慢下來的車輛。

而出坎城的路,因為一經過圓環路變得比較寬,是兩線道,而且長度比較長,幾乎所有的車子都會加快速度,而開到底路又變很小而且右方也有來車,放一個這樣的的測速提示器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據我的觀察,這邊的車,不但不會減速,而且常常呼嘯而過。

為什麼會和我們家旁邊的測速器差別這麼大呢?
這裡車子多,又是兩線道,通常你的前後或左右都有車,根本不確定它在顯示誰的速度,有時候車太多測速器會秀逗,不但減低使用者對測速器準確度的信心,大家更有”那既然講得不是我,好像也不用管他”的心態。

Panneau_Cannes_Speeding.jpg


Panneau_Cannes_Cyclist.jpg


Panneau_Cannes_Noshow.jpg

這兩個架在坎城加起來九千多歐元的測速器,等於是把錢丟到大海裡,事倍功半。我認為讓這個測速器產生真正的減速效果的一個重要使用者情境的關鍵是: ”車不能太多”,如果雷達偵測的距離是150公尺開始,大約一分鐘經過一輛車的這種路段比較合適。就像是求救理論一樣,如果你發生事情要求救,你不能對著大街和一堆人大喊救命,你要對著一個人請他救你,你才有比較大的機率獲得幫助,是類似的心態。在我們家這邊的路段,大約五分鐘一輛車經過,因為前後都沒有其他的車,看到測速器的時候,會有一種”不要再看了,就是你,我講的就是你”的感覺,而自覺的慢下來。

這樣的使用者情境的關鍵,商人不一定會告訴你,設計的人也不一定會知道,因為我們得找出我們自己的 “天時、地利、人和”,很多人覺得複製別人成功的經驗簡單快速,但天下真的沒有白吃的午餐 :)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菲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